乳酸林格氏液與生理鹽水臨床試驗結果對比

背景介紹:乳酸林格氏液與生理鹽水的臨床應用

靜脈點滴是醫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常用液體包括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氏液(一種平衡鹽溶液)。乳酸林格氏液因其氯離子濃度較低,理論上能減少高氯性酸中毒的風險,相較於生理鹽水更接近人體血漿成分。然而,過去研究多聚焦於急診或ICU患者,對於全院性應用的真實世界證據仍顯不足。本文將深入解析一項大型臨床試驗,探討乳酸林格氏液生理鹽水在90天死亡或再住院率上的實際表現。

主要內容:FLUID Hospital-Wide Crossover Trial詳解

1. 試驗設計 🍎

  • 名稱:FLUID Hospital-Wide Crossover Trial
  • 地點:加拿大安大略省7間醫院(學術+社區)
  • 方法:集群隨機、交叉設計;每家醫院分兩期(各12週)使用生理鹽水乳酸林格氏液,期間以1–2週洗脫。
  • 範圍:涵蓋急診、病房、手術室、ICU等全院部門。

2. 受試對象 ✅

  • 共43,626名指標入院患者(平均58.6歲,57.8%女性)。
  • 排除條件:1月以下嬰兒、90天內再住院。平均Elixhauser併發症指數2.7。

3. 主要終點 🔍

  • 指標:90天內死亡或再住院之複合終點(院級平均)。

4. 次要終點

  • 90天單獨死亡率、再住院率、急診就診率、啟動透析率、非返家出院率、住院天數。

5. 結果總結 📊

  • 複合終點乳酸林格氏液20.3% vs. 生理鹽水21.4%;調整後差異−0.53百分點(95%CI −1.85至0.79,P=0.35)。
  • 次要終點:各項指標無顯著差異,子群(年齡、性別、手術、ICU、感染、創傷)分析一致。
  • 不良事件:無嚴重不良事件報告。

6. 安全與遵從

  • 庫存追蹤乳酸林格氏液遵從率78.2% vs. 生理鹽水93.6%。

結論:乳酸林格氏液與生理鹽水的臨床意義

  • 全院性採用乳酸林格氏液並未顯著降低90天死亡或再住院率,與生理鹽水表現相當。
  • 雖然乳酸林格氏液在理論上可舒緩高氯性酸中毒,但整體臨床結局改善有限。
  • 本次試驗未達原訂16院樣本規模,COVID-19干擾可能影響對微小差異的檢測能力。

個人心得:如何選擇適合的靜脈輸液

  • 若非特定高風險患者(如重症Sepsis、急性腎傷害),全面更換為乳酸林格氏液的成本與效益尚需進一步評估,相較生理鹽水的廣泛應用,其優勢並不明顯。
  • 臨床上可根據患者基礎疾病(如腎功能、創傷程度、感染狀態)靈活選擇輸液種類,而非一刀切。
  • 未來建議針對重症、腎病等特定子群進行更深入研究,找出最適合的輸液策略,提升醫療品質。

參考來源

  • McIntyre L. et al. A Crossover Trial of Hospital-Wide Lactated Ringer’s Solution versus Normal Saline. NEJM 2025; DOI:10.1056/NEJMoa2416761
  •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 & Ottawa Hospital Academic Medical Organization
  • Canadian Critical Care Trials Group

延伸閱讀:更多關於臨床試驗與醫療新知的資訊

想了解更多與靜脈輸液臨床試驗結果及醫療新知相關的內容?以下是站內相關文章,推薦深入探索,提升對醫療健康的認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