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型糖尿病與膽汁酸代謝:新證據揭示膽汁酸在糖尿病發展中的多重角色
背景介紹
Type 2 Diabetes Mellitus(第二型糖尿病,T2DM)是一種以胰島素抗性及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。除了胰島素訊號異常直接影響葡萄糖代謝外,新近研究顯示,T2DM亦與膽汁酸的合成、組成及運輸改變息息相關。膽汁酸除了參與脂質乳化外,還可作為訊號分子,調控能量平衡、脂質與葡萄糖代謝,甚至影響免疫功能。
主要內容
膽汁酸的基本機制
- 膽汁酸為具有兩性結構的類固醇分子,主要由肝臟中的膽固醇經酶反應(如CYP7A1、CYP7B1、CYP8B1)合成,製成主要的膽汁酸——膽酸(cholic acid)與chenodeoxycholic acid(CDCA)。
- 經過與甘氨酸或牛磺酸結合後,膽汁酸隨膽汁分泌到腸道,部分經回收進入肝臟,形成腸肝循環,維持膽汁酸動態平衡。
- 膽汁酸亦透過與多種受體(例如核受體FXR及G蛋白偶聯受體TGR5)結合,參與全身代謝的調節。
T2DM與膽汁酸關係
- 研究發現,胰島素抗性和高血糖狀態可導致膽汁酸總合成量增加,尤其是12α-羥化膽汁酸比例明顯上升。
- 胰島素信號失常使得調控膽汁酸生成的關鍵酵素表現異常,包括:
- CYP7A1(控制總生成率)受到葡萄糖誘導;
- CYP8B1的活性促使膽酸產生增加;
- CYP7B1表現下降,改變CDCA與膽酸的比例。
- 循環中的膽汁酸雖只佔體內總量的少數,但其在肝臟、膽道及腸道的局部濃度與組成變化,直接影響脂質吸收、葡萄糖代謝及胰島素敏感性,可能加劇T2DM相關代謝異常。
研究模型與實驗方法
- 利用人體穩定同位素追蹤或測量7α-羥基-4-膽甾烯-3-酮(C4)水平,評估膽汁酸合成速率。
- 動物模型包含:
- 小鼠,常用以探討分子機制,但與人類有膽汁酸組成上的差異(如以牛磺酸結合,含豐富muricholic acids)。
- 非人靈長類,膽汁酸組成與人類相近,適合作T2DM與膽汁酸代謝關聯的臨床研究。
- 其他動物如倉鼠,用於動脈粥樣硬化與膽固醇代謝研究。
- 細胞及微系統培養模型(如夾心培養肝細胞、肝臟器官模型)協助解析膽汁酸運輸與酵素活性。
膽汁酸的多重代謝調控作用
- 肝臟:膽汁酸調控脂質與膽固醇代謝,異常膽汁酸可促使肝脂肪沉積。
- 腸道:膽汁酸促進脂質乳化與腸促胰島素激素(如GLP-1)分泌,間接調控胰島功能。
- 胰島:膽汁酸透過GPBAR1受體可能直接促使胰島β細胞釋放胰島素。
- 骨骼肌與脂肪組織:TGR5受體活化在肌肉中影響糖脂代謝,脂肪組織中促進產熱與脂肪分解,改善能量平衡。
- 中樞神經系統:膽汁酸可能跨血腦屏障調控飢餓感與能量消耗,參與腸-腦軸訊號傳遞。
個人觀點與總結
本綜述深入解析T2DM與膽汁酸代謝互動,不僅揭示胰島素訊號如何影響膽汁酸合成與調控,也凸顯膽汁酸在多器官代謝中的關鍵角色。雖目前實驗模型與人體存在差異,跨領域整合體內外數據(含AI及系統生物學)有助全面理解T2DM病理機制,並可能開發以膽汁酸為藥物靶點的新型抗糖尿病療法。未來針對CYP8B1抑制等策略,或成改善胰島素敏感性與血糖調控的新方向,值得臨床與基礎研究關注與應用。
參考資料
原始文獻來源: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 論文 “Bile acid metabolism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”
DOI: 10.1038/s41574-024-01067-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