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新冠疫苗保護力再評估:退伍軍人體系 6 個月研究重點
關鍵字:新冠疫苗保護力、疫苗合打、臨床保護效果。本篇整理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(VA)隊列研究重點,並提供臨床與公共衛生意涵,便於醫務人員與一般讀者快速掌握要點。
背景(為何要再評估新冠疫苗保護力)
隨著 SARS‑CoV‑2 變異與群體免疫累積,臨床上重症與死亡率已顯著下降,使得大眾對年度追加新冠疫苗的接受度降低(2024–2025 年美國成人接種率約 21%)。本研究利用 VA 電子病歷,比較「同日合打新冠疫苗+流感疫苗」與「僅打流感疫苗」兩組在 6 個月內的臨床結局,以評估真實世界(real‑world)保護力,供政策與臨床決策參考。
研究設計(Study design)
- 研究族群:同日合打新冠疫苗+流感疫苗者 164,132 人;僅打流感疫苗者 131,839 人。
- 追蹤時間:最多 6 個月或至首次事件(急診、住院、死亡)。
- 疫苗種類:mRNA‑1273(Moderna)或 BNT162b2(Pfizer)。
- 方法學要點:採模擬目標試驗(target trial emulation)設計,使用逆機率權重與時變共變量調整,平衡 188 項基線與時間相關變項以降低混淆偏差。
主要結果(6 個月內的臨床保護力)
- 急診就診:疫苗效果(VE)29.3%(95% CI 19.1–39.2),相當於每 1 萬人減少約 18.3 次急診。
- Covid‑19 住院:VE 39.2%(95% CI 21.6–54.5),每 1 萬人減少約 7.5 次住院。
- Covid‑19 死亡:VE 64.0%(95% CI 23.0–85.8),每 1 萬人減少約 2.2 人死亡。
- 三項複合結局(急診/住院/死亡):VE 28.3%(95% CI 18.2–38.2),每 1 萬人減少約 18.2 次不良結局。
時間趨勢(保護力隨時間下降)
研究發現保護力於 1–60 天較高(約 37%),61–120 天降至約 32%,121–180 天進一步降為約 21%。這顯示疫苗對於預防臨床重症的效果會隨時間遞減。
次群分析(年齡與慢性病影響)
不同年齡層(<65 / 65–75 / >75 歲)、以及是否合併重大慢性病(心血管、腦血管、肺腎病)或免疫抑制狀態,均觀察到相似的相對效果,表示在多數族群中均可見到一致方向的保護力。
方法亮點與嚴謹性評估
- 主動對照設計(對照組至少接種流感疫苗),可減少「健康施打者偏誤(healthy‑user bias)」。
- 大量調整變項(188 項)與多種敏感性分析、負對照分析,強化結果的可信度。
- 作者報告 E‑value 指標,顯示需有相當強度的未知混淆才能否定觀察到的關聯。
限制(研究適用性與解讀注意事項)
- 觀察性資料無法證明絕對因果關係,部分行為性風險(如社交習慣)難以完全量化與調整。
- 族群以退伍軍人為主(多為男性、年長者),外推至一般族群時需謹慎。
- 對不同變異株的專一保護力與長期持續效益,仍待進一步研究與疫苗試驗資料驗證。
臨床與公共衛生意涵(我的觀點)
- 雖然絕對事件降低量看起來不大(以十萬或百萬分母換算),但對於高風險族群(老年、免疫不全)而言,降低住院與死亡具有實質意義。
- 在疫情高峰期或家庭中有高危險個案時,考慮追加疫苗(或與流感疫苗合打)仍屬合理選項。
- 提升疫苗接種意願需要更多此類真實世界證據(real‑world evidence)來說服民眾及支持政策推動。
延伸閱讀(站內相關文章)
- 免疫重置:SARS‑CoV‑2 對人體防禦的深遠影響與疫後防護力(免疫重置、疫苗效益)
- CORE 風險評估模型:基層篩檢與公共衛生風險溝通(風險評估、疫苗策略)
- CagriSema 與代謝疾病:高風險族群的整合照護與預防策略(代謝疾病、疫苗接種意願)
參考文獻
Miao Cai 等,”Association of 2024–2025 Covid‑19 Vaccine with Covid‑19 Outcomes in U.S. Veterans”,N Engl J Med. DOI:10.1056/NEJMoa2510226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