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劑量秋水仙素在心肌梗塞後可減少心血管事件


低劑量秋水仙素在心肌梗塞後減少心血管事件研究圖

低劑量秋水仙素在心肌梗塞後可減少心血管事件

背景介紹

近年來,發炎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併發症的主要誘發因子。秋水仙素(Colchicine)是一種口服強效抗發炎藥,長期用於治療痛風與心包炎。過去的小型試驗(如 LoDoCo 試驗)曾發現其在穩定性冠狀動脈疾病上可能有益,但因規模較小及缺乏安慰劑對照,本次由 COLCOT 研究團隊設計,針對近期心肌梗塞病患進行隨機、雙盲、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,目標在探討低劑量秋水仙素(每日至0.5毫克)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。

主要內容

1. 試驗設計與對象

  • 研究對象:4745位於心肌梗塞後30日內入組的病人,平均於發病後13.5天入組,平均年齡約60歲,並多數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(PCI),同時合併使用阿司匹林、其他抗血小板藥物及高劑量降脂藥物。
  • 隨機分派:2366人服用低劑量秋水仙素(0.5毫克/日),2379人接受安慰劑;中位追蹤時間約22.6個月。

2. 主要與次要終點

  • 主要終點:包含心血管死亡、心臟復甦後心損停止、再發心肌梗塞、中風或因心絞痛急診住院並接受冠狀動脈介入治療。
  • 次要終點:除了個別事件分析,還包含總死亡率等。

3. 研究結果

  • 主要終點發生率:秋水仙素組為5.5%,安慰劑組為7.1%(危險比0.77,95%信賴區間0.61–0.96,P=0.02),顯示秋水仙素可降低整體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。
  • 各項組件:
    • 中風:秋水仙素組危險比0.26(95% CI 0.10–0.70),顯著較低。
    • 因心絞痛急診住院需介入治療:危險比0.50(95% CI 0.31–0.81)。
    • 其他如心血管死亡、心損停止以及再發心肌梗塞雖有趨向降低,但未達統計顯著性。
  • 生物標記方面:次級分析少量病友顯示高敏C反應蛋白(hs-CRP)在6個月內大幅下降(秋水仙素組較安慰劑組約多降低10.1百分點,但差異未達顯著)。

4. 安全性與副作用

  • 副作用:腸胃道不良反應(如腹瀉約9.7%,嘔吐31.8%)在秋水仙素組與安慰劑組差異不大;
  • 但值得注意,嚴重感染事件(如肺炎)在秋水仙素組略多(0.9%對0.4%,P=0.03),需臨床上多加留意。

心得與個人觀點

身為臨床醫師,我認為 COLCOT 試驗提供了重要的臨床證據:在心肌梗塞後患者中添加低劑量秋水仙素,可有效降低後續發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,尤其在預防中風與急性心絞痛住院治療上具顯著成效。雖然肺炎等感染風險稍增,考量該藥物價格低廉、使用方便,整體利弊仍值得肯定。未來仍需進一步的長期安全性及效益評估,但這將為臨床治療策略帶來新選項!

參考資料

原文來源:Tardif J-C et al., “Efficacy and Safety of Low-Dose Colchicine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,”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, 2019;381:2497-2505 (DOI:10.1056/NEJMoa1912388)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