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ORE 風險評估模型研究摘要(主要關鍵字:CORE模型、肝硬化預測)
重點:最新隊列研究顯示,CORE 模型在預測未來 10 年肝硬化及主要肝不良結局(MALO)上的表現(AUC=0.88)明顯優於傳統的 FIB‑4(AUC=0.79),對基層篩檢與長期風險溝通具有實務價值。
背景與研究動機(次要關鍵字:FIB‑4、肝病篩檢)
肝硬化與肝癌常為長期潛伏、預後不良的疾病。尤其伴隨代謝功能失調的脂肪肝(MASLD)或酒精性肝病在社區中易被漏診。現行常用的非侵入性工具如 FIB‑4 在預測遠期臨床結局(例如 10 年肝硬化、肝癌、肝源性死亡)能力有限,因此有需求建立更穩健、且可於基層醫療環境中執行的預測模型。
研究設計與資料來源(方法)
- 訓練資料:瑞典 AMORIS 隊列,約 480,000 名受測者,排除既有肝病,血液檢驗取自基層或職業健檢。
- 外部驗證:芬蘭 FINRISK / Health2000(約 24,000 人)與 UK Biobank(約 450,000 人)。
- 變數簡化:最終模型僅採用 5 項可一次性血液檢驗取得或易得的變數:年齡、性別、AST、ALT、GGT;因此可用單一檢體完成,具成本優勢。
主要結果(預測效能)
- 10 年時間依賴 AUC:CORE = 0.88(87–89% CI),FIB‑4 = 0.79(78–80% CI)。
- 外部驗證(健保與族群差異下):CORE 在 FINRISK AUC=0.81、UK Biobank AUC=0.79,均優於 FIB‑4,且校準度(calibration)與 decision curve 分析也支持 CORE 在臨床風險門檻下的淨效益較高。
- 核心優勢:變數少、易取得、成本較 FIB‑4 低(約半數成本),適合基層醫療大量篩檢與電子病歷系統整合。
臨床意涵(次要關鍵字:肝硬化風險、基層篩檢)
CORE 模型可量化 10 年 MALO(肝硬化、靜脈曲張、肝癌、肝移植、肝源性死亡)風險百分比,幫助醫病共同決策:例如在高風險個體啟動進一步影像學(瞬時彈性掃描)或直接轉診肝臟科;在低風險個體可採取生活型態與代謝控制的追蹤策略。
實務建議(給基層醫師與檢驗部門)
- 在常規健檢或糖代謝異常、肥胖患者時,考慮將 AST、ALT、GGT 與年齡/性別整合進風險評估(例如 CORE),而非僅依賴 FIB‑4。
- 對於 CORE 評估為中高風險的個案,建議使用瞬時彈性掃描確認纖維化程度或轉介肝臟科;對高風險族群同時評估 MASLD、糖尿病與酒精攝取史。
- 數位化建議:將 CORE 模型嵌入電子病歷或檢驗報告,以自動標示高風險個案,提升篩檢效率與轉診率。
限制與未來方向
- 目前主要驗證族群以歐洲隊列為主,需在多族群、不同地理區域進行進一步驗證以確認通用性。
- 需探討不同疾病門檻(cut‑offs)與成本效益分析,以決定在何種風險閾值下採取何種臨床處置。
- 未來研究應評估 CORE 與影像學(如 FibroScan)及其他生物標記(如 ELF, FibroTest)組合的最優策略。
結論(結尾放置主要關鍵字)
總結:CORE 模型以簡潔且可行的 5 項變數,在大規模隊列與外部驗證中展現出優於 FIB‑4 的長期肝硬化預測能力(10 年 AUC 0.88),具有成為基層肝病篩檢第一線工具的潛力。臨床上建議逐步導入 CORE 作為補充或替代現有非侵入性篩檢策略,並於不同族群中加以驗證與優化。
延伸閱讀(站內文章:代謝疾病 / 篩檢 / 相關藥物)
- 警訊!揭秘5大非典型糖尿病周邊神經病變|臨床要點與診斷提醒(糖尿病、代謝相關肝病風險)
- GLP‑1藥物大翻新:多靶點分子×新適應症全面升級(GLP‑1、肝臟代謝)
- 重磅!口服 Semaglutide 25 mg 引領減重新趨勢:平均13.6%體重下降(口服 Semaglutide、肝代謝)
參考來源
主要資料來源:BMJ 2025;390:e083182;CORE 線上計算器:www.core-model.com。本文為本站整理與摘要,僅供參考,非個案診療依據。必要時請諮詢專科醫師。


